陈星灿:边疆考古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等起到不可替代作用

发布时间:2024-04-19 19:21:35 来源: sp20240419

   中新网 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研究员12月27日表示,近年来,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绩斐然,边疆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史前时期边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证实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丰富中国文化“满天星斗”的区系特征,阐释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当天在北京开幕,陈星灿致辞时作上述表示。他说,边疆地区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地区创造出与华夏文明交相辉映的绚烂文化,边疆各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2月27日,第五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

  陈星灿指出,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考古因其所涉地域范围的辽阔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而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何以中国,因有边疆”也已逐渐成为考古学界的共识。

  史前时期,新疆通天洞遗址填补了新疆地区人类起源及其特点研究的空白;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址的揭露,对于探索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文化的变迁历程,推进河套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时期,边疆考古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极大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不同时代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风貌,见证了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

  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的发掘及其收获,是先秦-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地区考古的最新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证;新疆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作为穿越农牧交界线的重要节点和枢纽,见证了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约800年的历史;东北地区边疆考古则持续在高句丽、渤海时期考古学的探究深化方面持续推进,一些新的考古发掘拓展了对高句丽、渤海时期城址、聚落遗址的认识。

  陈星灿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边疆考古工作者要勇担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充分认识边疆考古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整合全国各地以边疆考古为主的研究力量,继续深化考古研究。

  一是要致力学术创新,善用问题导向。边疆地区学术课题资源丰富,研究前景广阔,诸如东北史前聚落考古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和游牧文化带的形成、新疆考古学文化复杂结构的形成过程、青藏高原早期人类的出现及原始畜牧业的发生、“藏彝走廊”南迁族群及其在东南亚的分化路径、华南地区在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方面的地位等,均是值得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更宏阔层面,“边疆地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地位和贡献”是具有全局视野的重大课题。

  二是推进学科融合,重点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融合。古代边疆研究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大的成绩,必须积极主动推动学科融合,特别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融合,走多学科融合研究阐释之路。但从研究实践看,推动中国边疆历史研究领域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融合也并非易事,两者结合可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三是加强边疆考古和优秀研究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发挥边疆考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地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边疆考古人应充分发挥文物考古工作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和有效利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让边疆考古成果更好走向社会公众,助力边疆地区文化建设。

  陈星灿强调,包括边疆考古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中关于边疆考古的课题,以考古视角展现边疆地区与中原等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继续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精神力量。(完)

【编辑:陈海峰】